☊ | 第八课:产品探索必备的工具(下)

4、影响地图

第八课继续,先来看第四个工具,《影响地图》,大家看图34:

本来打算展开来讲的,但是一翻以前的文章,发现已经介绍过这个工具,大家可以参考这篇文章:

【推荐】今天看,明天用:一个非常实用的产品战略管理技术---“影响地图”

 

这篇文章有概念,有方法,有案例,正如标题所说,学了就能立马上手使用这个工具。

那是不是直接跳到下一个工具呢?

我觉得在这篇文章里还是有必要结合《【推荐】今天看,明天用:一个非常实用的产品战略管理技术---“影响地图”》这篇文章再把《影响地图》一些关键的地方再讲一下。

1、影响(目标):在《【推荐】》这篇文章里,我说的是“目标”,指的是“目的在于向内部涉众说明你们想要实现什么以及为什么”,而这里我用的是“影响”,难道就这么几天时间就变了吗?

非也,这其实是个角度和习惯问题,“影响”和“目标”其实指的是一回事,大家可以这样理解:如果我能/不能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将对产品和企业的成功产生何种影响。

具体到这个工具在产品探索工作的具体应用中,这个层次就是要求你明确产品探索计划的背景和战略要求。

2、角色(原型):这个是一致的,指的是“你的高级目标会影响到哪些用户”,也就是“哪些用户会参与到你的目标中”。

通常我们一说到用户,常见的思路就是以“目标用户”的标准作为决策依据,不管是增量还是存量市场,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具体到不同的行业和市场中,可能我们的侧重点或重心会有不同,尤其是在一些增量乏力的市场中,如何做好存量来提升业务增长应该更为现实。

这就涉及到产品探索中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相邻用户

在实践中,国外一些企业的业务增长对象其实已经放到了“相邻用户”上,因为他们发现在拉新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挖掘“相邻用户”事实上更有收益。

关于“相邻用户”的全面介绍,我会另文再讲。

3、成果:这个也是一致的,指的是“你将开发什么现实的功能和特征来对用户角色(原型)产生预期的影响”,如果用模板化的形式来表现的话,就是这样:

我们如何才能用【成果】如何帮助/支持【角色(原型)】?

例如在《【推荐】》一文中提到的案例,用这个模板来表示的话,就可以这样写:

我们如何才能用【NOA(自动导航辅助驾驶】来帮助【家用车女性司机】在复杂路段提升驾驶体验?

4、产出(影响):这个和“影响(目标)”一样,看起来说法不一样,但同样是角度和习惯的问题,它指的是“你将如何通过影响用户角色来实现总体目标”。

这个“如何通过”就是指“产出”,而这个产出的目的肯定是为了“影响角色(原型)的行为”,也就是针对用户问题的解决方案可能是什么样子的。

在产品探索中,我们把这个称为是“问题空间”到“方案空间”的过程。

关于产品经理应该关注哪些“空间”,大家可以参考这篇文章:

产品经理,要做一个空间的游侠

 

尽管有很多产品经理一说到“解决方案”就兴奋,但其实在我看来,在《影响地图》这个工具中,这个层次的工作相对于其它层次的工作而言其实是最不重要的,产品经理需要做的就是用合适的优先级管理方法来评估出要产生的“成果”的先后顺序即可。

这里顺便说一下,有朋友可能会有疑问,“成果”和“产出”难道不是一回事?

还真不是一回事,在产品探索中,“成果”的英文是“outcome”,而“产出”的英文是“output”,具体怎么来理解呢?

我个人的理解是“成果”是指最终形成的效果,而“产出”则是指影响最终效果的阶段性要素。

比方说,高考考上了北理,这是“成果”,而高考分是“600”,这是“产出”。

我就这么一说,大家可以自己查阅资料理解这俩词的区别啊。

5、价值(利益)实验:在《【推荐】》一文中,我用的是“利益”,其实也是一回事,大家可以这样理解,你构想产生的结果肯定要能够给用户带来价值(利益)才有现实意义,但问题在于你不可能等产品正式上市后再去验证价值的适配性。

那怎么办呢?那就需要一个实验的过程来把价值适配性不足的风险降到最低,其实我们熟悉的MVP,A/B测试,概念测试等一系列产品正式发布之前所做的事情都算一种价值(利益)实验。

简而言之,在影响地图中,这个层次的工作就是“通过定性和定量的实验来明确你是否需要真的去实现你构想的解决方案的想法”。

没有价值适配性(也就是无法影响用户行为)的解决方案肯定是不能去做的。

好,咱们总结一下《影响地图》到底要做什么,我们还是用模板化的形式来呈现:

为了达到(产生)什么样的【目标(影响)】,我们要用何种【产出】形成何种【成果】呈现何种【价值(利益)】才能吸引什么样的【角色(原型)】改变他们当前的行为。

大家只需要牢记这个模板结构就能理解《影响地图》这个工具怎么来使用了。

现在又出现一个问题,就是在《影响地图》中最终能联系你和用户的就是“价值(利益)”,但是我们希望的是能够在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就能把这个“价值(利益)”的适配性做充分的实验和证明,那么,在产品探索中,产品经理又该如何做好这个“实验”的工作呢?这就涉及到接下来要讲的第五个工具---《创意实验网格》。

5、创意实验网格画布

大家看图35:

整个网格由五部分构成,咱们还是以《【推荐】》这篇文章中的案例---“NOA(自动导航辅助驾驶”为例来说明一下。

不过这里咱们稍微做些改变,假设现在还没有NOA,而【家用车女性司机】在复杂路段的驾驶体验不佳这个问题是现实存在,且已经被你发现的。

那如何来应用这个工具呢?大家看图36:

重点讲一下这个工具的第二部分,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

2、优先级:我们知道,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不止一个,那么,这就涉及到用相应的优先级管理技术来筛选出靠前的解决方案,我这里使用的是RICE,因为RICE一是很多朋友都熟悉,二是这个技术通常用在产品级及以下,包括产品想法,创意,特征、功能等。

关于优先级的管理技术,大家可以下载阅读这本电子书:

产品经理必须掌握的10种优先级决策技术

在这个区块中,我们需要填入相应优先级评估后的得分。

4、假设:假设是对想法(区块1)的描述性说明,主要目的在于设想一种匹配想法的方案,产品经理在这里需要放开思维,尽管去想象一种合理的状态,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里不是让你写落地,详细的解决方案,还远远没有到那个地步,我们只需要说明一种构想即可。

5、实验环:这个区块又分为四个步骤,分别是体验,测量,结果,下一步,具体介绍大家看图中案例即可。

重点说说其中的逻辑和操作步骤。

我们上学时都做过各种各样的实验,基本的操作步骤就是确定实验目的,怎么做,实验指标,产生的结果和后续改进(重复?重做?改变实验?)

其实这个实验环也是这个步骤,比方说图中案例的实验目的就是“用户期望”,也就是要实验“这个功能到底是不是用户期望的?”,一旦目的确定,那么,按照后续四个步骤来操作就可以了。

说一下其中的“5.4下一步”,如果存在下一步,那么就需要把下一步的实验目的填写到同一张画布中,也就是填写到“实验对象#”这行中,比方说还是填写“用户期望”,而这里填写的“用户期望”是“实验对象1 用户期望”的后续。

因此,这个区块才被称为是“实验环”。

好,产品探索的五个必备工具就讲这么多,当然,可以用到的工具肯定不止这五个,如果有新的工具,我会继续补充的。

不过我想说的是,大家应该发现了,这五个工具其实本质上都不是专门为产品探索而设计的,但是却可以应用到产品探索框架中,这是因为产品探索作为一个框架,100家企业可能就会有100种产品探索的具体实践流程,而什么样的流程就会影响你对工具的选取,我讲的这五个应该是大部分企业都会用到的,至于更为有偏重性的工具,那就需要大家从产品管理工具库来选择了。